365体育官网

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更好展示“象征意义”的实施意见

时间:2024/03/27    来源: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字号:[ ]

2024年是全面冲刺“十四五”发展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淮安在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的全面展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至关重要、意义深远。全市“三农”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决策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锚定农业强市建设目标,紧扣“培基、拓产、强村、富民”工作要求,坚持“四聚焦、四突破”工作主线,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项重点工作,奋力推动农业产业更高质效、城乡融合更快提升、人居环境更好改善、强村富民更大突破,为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一、着力提高综合产能,扛牢农业大市稳产保供责任

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突出规模化、循环化、生态化,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不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产品供给,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的品质和效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丰产、供给充足。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全面落实党委、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要求,全面完成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持续重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扎实推进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建设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60个以上,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25万亩、产量98亿斤,确保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9万亩以上。认真落实粮油生产扶持政策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引导粮食仓储项目申报国债、专项债,加强收储能力建设,全面完成“整市推进粮食仓储项目”建设,新建成粮食仓容18万吨。

(二)切实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严格落实“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有效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提档升级5万亩绿色蔬菜保供基地,食用菌年产量达到15万吨;稳固生猪基础产能,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12万头、规模养殖场保有量保持在550个以上;推进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全市水产品产量稳定在32万吨以上。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遴选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和设施农业省级特色示范县、省级重点示范项目,积极引导特色化家庭农场老旧设施集中连片改造提升和设施种植标准化园区建设。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产粮大县取消资金配套政策,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小田变大田”改革,强化全过程监管和维护,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实施临湖、清水坝等5个大中型灌区改造和陶闸、田家坝2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提高农业生产排灌能力。完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体系,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

(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围绕生态循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材料、新装备推广应用。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行动,加强与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合作,开展品种选育和循环农业技术协同攻关,全年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10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3000个,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35项以上。加强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确保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特色农机化率达70%以上。

二、聚焦生态绿色发展,着力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实现新突破

坚持集群化、特色化一起抓,产业链、生态链一起抓,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提升农业的“含绿量”“含新量”,构建生态绿色、集群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五)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聚焦集群化发展,强化产业链思维,加强产业横向集聚和垂直整合,围绕农业五大产业集群建设,重抓稻米、小龙虾、蔬菜、生猪、肉鸡、淡水鱼、螃蟹、食用菌8条市域全产业链,今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紧扣品种提优、加工提档、市场提效,突出精深加工和品牌价值提升两大重点,加强稻米、小龙虾、蔬菜强链延链补链,提升冷链仓储能力,今年三个全产业链实现产值分别超200亿元、300亿元、260亿元。突出“稳规模、强加工、促循环”,着力构建生猪、肉鸡、淡水鱼、螃蟹、食用菌等产业链,今年累计实现产值超320亿元。加强平台支撑。围绕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生态创新先行区,进一步找准农业产业园区、食品产业园区定位,推进要素集聚和高效配置,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促进主导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产业链条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加工延伸。推进淮安农高区改革发展,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力,争创国家级农业园区和农高区。推进黄码港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食品加工和粮食储存集散地,上半年大米加工区实现投产。推进盱眙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和各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食品产业园区功能提升,积极支持县区争创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项目承载能力,构建初加工在田头、深加工进园区的发展格局。

(六)着力增创农业生态化发展优势。着眼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内在要求和农业减排固碳增汇价值实现,创新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前瞻性谋划、探索性实践,开展生态农业攻坚行动,全力提升淮安现代农业的质态和竞争力。

加强系统研究,明晰主攻方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把握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市域现状和国内动态,系统研究可持续可复制的生态农业发展有效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合作,围绕生态农业发展方向、走势、路径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全面提升生态农业的多元价值和带动功能。

加强路径探索,构建推进机制。坚持循序渐进,先行在“三级先导”区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区域开展生态农业试点,统筹实施区域性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积累经验后在全市面上推开。坚持系统推进,在试点区域系统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型农业经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环境监管等体系构建,形成集聚联动效应。坚持要素集成,强化政策、项目、资金在区域单元统筹整合,发挥综合效应,实现群体目标;兼顾品种、技术、装备等跨条线业务,发挥财政支持、金融支持效应,实现系统目标。开展创新试点,积累实践经验。开展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坚持以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为主攻方向,链条式、系统化推进生产方式和模式变革。种植业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统筹开展秸秆还田与离田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等工作,每年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10个,废旧农膜回收率保持在90%以上;畜禽养殖业聚焦种养循环不畅、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等问题,构建养殖粪污收集、转化和利用网络体系,新建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2个,改造提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20个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水产养殖业加快推广虾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完成池塘生态化改造1.3万亩以上。今年重点开展国考断面二河以西运南片区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和农田尾水“平蓄涝排、养分再利用”试点,每个县区选择1-2个生态稻米栽培培育点开展农田尾水循环利用试点。开展生态农产品生产试点。积极顺应市场化需求和消费多元化趋势,全力构建高端产品引领、中档产品支撑、大宗产品规范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格局,围绕不同产业开展全链条的品种、技术和生态种养试验,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等模式。今年新增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30个,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完善“区域公用品牌+重点单品”运营模式,把绿色、有机作为品牌产品授权的重要条件,提升生态产品溢价。今年重点在稻米、蔬菜、水产等单品上开展生态种养试点试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试点。充分发挥农业涵养生态作用,把生态治理和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结合起来,推进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多元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径。探索农地作为生产用地、生态用地、景观用地“一地三用”模式,促进生态价值转化,推动土地综合利用,提升乡村空间品质;探索开展水资源从源头产生、过程处理、末端回用全链条治理,通过实现尾水回用获得水环境容量;探索利用林地、果园、稻田、湿地促进农业绿色低碳生产,通过转化为碳汇交易产品获得大气环境容量。今年重点在“三级先导”区域、城乡结合部探索“一地三用”模式,在金湖县、洪泽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和清盈尾水湿地水、能、碳、产协同融合发展试点。

(七)加快构建农业市场化发展机制。树立开放思维,加快完善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工作机制,积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重大项目招引建设力度,全年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农业项目68个、56个、36个,加快推进在建的30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实现年度投资125亿元以上。深入实施农业企业分层分类培育行动,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培大育强龙头企业,支撑产业强链补链,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0个,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收入突破950亿元。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提质行动,提升规模生产、灵活经营、特色发展、联农带农水平,新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150个、国家级生态农场2个。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供销合作社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系列化服务覆盖率。

三、聚焦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着力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新突破

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并重,塑形赋能铸魂一体推进,以“三级先导”工程建设为抓手,实施规划统筹引领、空间布局优化、产业融合植入等七项行动,加快形成点面结合、梯次推进的良好态势。

(八)加强系统谋划。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和市域乡村“人、地、业、村”实际,用好镇村空间布局规划成果,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节点、村庄适度集聚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积极策应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求,强化生产生活服务供给和配套建设,不断优化乡村空间形态,重塑乡村功能风貌。探索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建设,在全市先行推进1个先导区和以金湖县吕良镇、盱眙县黄花塘镇、淮安区施河镇、涟水县高沟镇为主体的1区4片以及N个特色村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根据行政村禀赋资源情况分类施策,差异化建设现代化和美村庄、特色化康居村庄、生态化宜居村庄,不搞一刀切,不追求整齐划一、千村一面,坚决防止“穷折腾”“搞花架子”等“新形象工程”,构建形成各展其长、各美其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局面。

(九)坚持规划引领。坚持县域规划建设“一盘棋”,积极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镇村布局规划+片区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的乡村规划体系。加强镇村布局规划实施和动态更新,科学明确村庄分类、布局和发展引导要求,不断优化镇村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点片区规划,同步开展片区用地布局优化,确保2024年上半年完成1区4片规划。坚持规划策划一体,优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村庄规划编制,因地制宜开展村庄设计,保护村庄传统风貌和村庄肌理,今年上半年完成150个培育村村庄规划,年内力争实现723个应编行政村村庄规划全覆盖。持续开展规划师下乡行动,引导规划师常态化驻镇研究、进村服务,每年评选一批优秀乡村规划作品和优秀规划师,确保重点培育村规划服务全覆盖。

(十)推进设施提档。坚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跟着人走,一体规划建设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等,集中力量提升重点片区、重点镇村的功能品质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健全从源头到水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全市更新改造老旧管网86.7公里,确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区域供水保证率达97%以上。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完善村到组、组到户路网体系,全市改扩建农村公路150公里以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区域基本实现进村到户道路硬化通达全覆盖。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因地制宜设置配置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服务机构、力量,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区域开展农村普惠性托育、县域医共体建设、村级互助养老等探索工作。持续推进农民住房条件改善,保持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动态清零。突出抓好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整合邮政、运输、供销等资源,改造升级一批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站,优先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区域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市新建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20个,其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区域不少于5个。巩固提升农村电网,加快在重点片区、重点镇村规划布局充电网络。

(十一)加强产业培育。分类明确重点片区、重点镇街产业定位,培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商贸物流、生态涵养等功能,打造一批服务乡村、集聚人口、带动周边的综合型、专业型镇街和片区。今年重点推动1区4片产业谋划和项目招引,全年招引建设各类产业项目5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积极发展家门口产业,探索“园区+村居+合作社”发展模式,构建园区发展共同体,增强产业联农带农功能,促进人口、产业、土地集中集聚。

(十二)深化基层治理。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能力,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健全“强村带弱村”结对共建机制。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实施“精网微格”提升工程,推进县镇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文明新风。

四、聚焦补短补弱,着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实现新突破

优化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以“一清理两整治三分离五改善”为抓手,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农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今年先行在“三级先导”区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区域试点实施,并逐步在条件具备的镇村有序开展。

(十三)深入开展农村垃圾清理行动。以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为目标,聚焦“一部”“四沿”“五旁”等重点区域,以自然村为单元,全面清除农村各类垃圾,加强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并保持动态清零。持续完善户集、村收、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优化收运处置设施布局,健全稳定的村庄保洁制度,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引导农民群众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形成户户参与、上下联动的治理格局。

(十四)统筹推进农村厕所和污水整治。优先改造规划发展村庄户厕,严格执行户厕改造标准,推动新改户厕进院入室和修缮管护,保持农村旱厕动态清零,年内改造提升农村户厕5.78万座,其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区域实现户厕改造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采取就近接管、相对集中式或集中式处理设施、资源化利用等模式,年内新增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78个,治理率超过46%,设施正常运行率达90%以上,其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区域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十五)有序开展路宅路田路水分离。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四好农村路”、生态河道、集镇综合整治提升等项目,以道路、水体空间确权成果为基础,通过采取拆除违建、明确路界、疏通边沟、物理隔离等方式,因地制宜推进路宅、路田、路水分离,逐步构建农村道路空间权属明确、路网畅通安全、沿线生态优美的乡村空间界面。

(十六)实施“五改善”协同攻坚。坚持点线面协同,一体推进乡道、河渠、田园、村庄、庭院环境改善提升。组织实施路域环境综合整治,今年“三级先导”区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区域重点廊道建成美丽农村路。动态排查村庄内外水塘、沟渠,因地制宜采取疏浚连通、填埋复垦、集中发包等多种形式,清除表面漂浮物和周边垃圾,今年确保“三级先导”区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区域黑臭水体全部消除。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因地施策改造提升农田环境,今年“三级先导”区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区域镇街各形成3个千亩以上连片地块。落实村容村貌提升导则,加强村庄建筑特色、风格、色调引导,培育具有江淮地域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村庄,全市新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区域市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行政村占比达35%以上。实施特色庭院塑造工程,培植市级美丽庭院100个。

五、聚焦强村富民,着力推动共同富裕实现新突破

始终把农民过上高品质生活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渠道保持农民和村集体增收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十七)巩固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成果。深入开展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和资源资产利用水平“双提升行动”,依托治理出来的资源资产,通过选优配强村居党组织带头人、开展村干部轮训等措施,不断放大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拓空间、促增收效应,力争年内集体经营性收入超百万元村占比达28%以上,公共空间治理增收稳定度保持在98%以上。鼓励村级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生产服务、劳务合作等各类经营性实体,优化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拓展集体经济增收空间。支持县区、镇街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统筹区域内集体资源资产,通过跨村抱团、跨镇合作、飞地经济等模式,共同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提高资源资产运营能力。

(十八)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大力推进产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并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支持培育壮大联农带农主体,加强“新农人”队伍建设,全年培育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40名、高素质农民1.4万人。聚焦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健全县镇村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就业服务供给。落实富民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场地租金和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提高农民创业成功率。

六、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提高建设农业强市能力水平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十九)完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强化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把生态农业发展、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书记项目”狠抓落实。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强化定期调度、督促落实,构建协同攻坚推进的合力。切实落实“四下基层”和党政领导干部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

(二十)加大要素保障。落实公共财政优先保障乡村振兴领域政策,年内各县区、园区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不低于8%,引导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加强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每年用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用地计划不低于省下达用地计划的5%。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家、乡贤人士、大学生等各类群体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施千村带头人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大力培养优秀人才。

(二十一)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各项改革优先在“三级先导”、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重点培育区域叠加试点。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指导推进金湖县国家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县试点。推动国有企业在生态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培育以及乡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鼓励支持多方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闲置宅基地有偿退出、农村空关户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资源,释放土地经济效益,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指导洪泽区、涟水县积极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扩大农业设施确权登记和抵押融资改革范围。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二十二)强化督查考核。充分发挥高质量跨越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考核结果应用,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注重过程性督查考核,建立完善定期推进机制,营造改革创新、实干实效的浓厚氛围。